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礼辨异,

礼乐之说,

管乎人情矣。

解:乐的本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共通不变的感情,礼的本质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共通不变的道理。所以正确的好的礼乐,合乎人情人心,任何讲基本情理的人都不会反感而是欣赏,即便不照做,也会明白自己不照做是错误的,心里有愧。当然,现代社会喜欢讲物情物理,并不爱讲人情人理,所以又有所不同。

19.21穷本知变,

乐之情也;

著诚去伪,

礼之经也。

礼乐偩天地之情,

达神明之德,

降兴上下之神,

而凝是精粗之体,

领父子君臣之节。

解:摸了。()

19.22是故

大人举礼乐,

则天地将为昭焉。

天地訢合,

阴阳相得,

煦妪覆育万物,

然后草木茂,

区萌达,

羽翼奋,

角觡生,

蛰虫昭苏,

羽者妪伏,

毛者孕鬻,

胎生者不殰,

而卵生者不殈,

则乐之道归焉耳。

解:这种看法后来被董仲舒等汉儒发展为天人感应理论,认为一切天灾人祸都是统治者德行不修导致。不过我觉得孟子的看法更好:天灾可能是人祸导致,也可能不是,这个先不论。但放任天灾落在人民头上,不去赈灾,不去消除或减轻天灾,就一定是统治者的过失。所以德行不修表现为制造人祸和不赈天灾。当然,现在的天灾动辄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,是不是人祸导致,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
19.23乐者,

非谓黄钟、大吕、弦、歌、干、扬也,

乐之末节也,

故童者舞之。

铺筵、席,

陈尊、俎,

列笾、豆,

以升降为礼者,

礼之末节也,

故有司掌之。

解:这一句往往被人误解为:乐之末节不必重视,所以让微不足道的小辈来参与。但且看,下一句是讲祭祀和有司(国家有关部门)的,照这样理解,那么祭祀和有司也是微不足道的吗?所以我认为正确的理解是:正因为是“末节”,所以让不是“末节”、意犹未尽、有遗音遗味的童子来参与,以返中正平和。同样的,礼之末节,也让不是末节、持中守正的有司来掌管,以返中正平和。另一方面,让童子、少小与乐,让成人、官长掌礼,这也符合上文所说的“乐著大始,而礼居成物”。

童子之中,又以女子为佳,所以好、婧、妙、〔女幼〕(通偠、婹、娆)、〔左女,右上雨下幼〕(通窈)、姚、妖等字都是褒义字,甚至嫩、娟(肙,小虫)、㜅(畜,顺从之兽)都是褒义字,其中好、妙至今常用。不过妖字后来有些贬义了,大概是因为“夭”除了刚出生的幼崽义,还有屈、摧折、夭折义,让人觉得不吉利的缘故。又或是,炼铜之中,炼新生儿也是比较不正常、妖异的。()

乐师辨乎声诗,

故北面而弦;

宗、祝辨乎宗庙之礼,

故后尸;

商祝辨乎丧礼,

故后主人。

是故

德成而上,

艺成而下;

行成而先,

事成而后。

是故先王有上有下,

有先有后,

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。

解:先有礼乐的主干(使万物、人民安居乐业),才来讲礼乐的末节(各种礼仪、乐章、祭祀)。前者修德,是形而上的,后者修艺,是形而下的,这就像先有耕耘、行动,才有收获、成事。古先圣王能分辨上下先后,这之后就可以制定天下的规矩了。(所以立德最重,立功次之,立言最轻。所以孟子说,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)

19.24魏文侯问于子夏曰:

「吾端冕而听古乐,

则唯恐卧;

听郑、卫之音,

则不知倦。

敢问

古乐之如彼何也?

新乐之如此何也?」

子夏对曰:

「今夫古乐,

进旅退旅,

和正以广。

弦、匏、笙、簧,

会守拊、鼓,

始奏以文,

复乱以武,

治乱以相,

讯疾以雅。

君子于是语,

于是道古,

脩身及家,

进俯退俯。

(今)奸声以滥,

溺而不止;

及优、侏儒,

獶杂子女(童男女跳的舞就像猕猴一样杂乱丑陋),

不知父子。

乐终不可以语,

不可以道古。

此新乐之发也。

今君之所问者乐也,

所好者音也!

夫乐者,

与音相近而不同。」

文侯曰:

「敢问何如?」

子夏对曰:

「夫古者,

天地顺而四时当,

民有德而五谷昌,

疾疢不作而无妖祥,

此之谓大当。

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,

以为纪纲。

纪纲既正,

天下大定。

天下大定,

然后正六律,

和五声,

弦歌《诗》、《颂》,

此之谓德音;

德音之谓乐。

《诗》云:

『莫其德音,

其德克明。

克明克类,

克长克君,

王此大邦;

克顺克俾,

俾于文王,

其德靡悔。

既受帝祉,

施于孙子。』

此之谓也。

今君之所好者,

其溺音乎?」

文侯曰:

「敢问溺音何从出也?」

子夏对曰:

「郑音好滥淫志(滥情),

宋音燕女溺志(沉湎女色),

卫音趋数烦志(追求高超复杂的技艺,炫技),

齐音敖辟乔志(傲慢邪辟);

此四者皆淫于色(外在之形色,一时之情气)

而害于德,

是以祭祀弗用也。

《诗》云:

『肃雍和鸣,

先祖是听。』

夫肃肃,

敬也;

雍雍,

和也。

夫敬以和,


  请收藏:https://bmpbook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