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献帝见过太多盲动招祸的例子。孔融一介书生,何以与枭雄为敌?一旦事败,后果不堪设想……然而,万一此计可行呢?坐看良机错失,岂非此生最大憾事。\r

一时犹豫难决。下令?或不下?\r

「陛下何故犹豫!」孔融焦急,转而催促四周武士,「先拿下丞相,再论其他!」\r

夏侯惇大喝:「谁敢上前!统统站住!」\r

大殿左右,带甲侍卫不动如山。\r

「为何不动?」孔融气急,「你们一众武人食汉室俸禄,当为汉室尽忠。诛杀奸相,匡扶朝纲,此乃大义!」\r

「一派胡言。」曹操施施然开口,「孔融不遵朝仪,御前喧哗生事。且将之拿下,等候发落。」\r

侍卫立时应声上前。孔融还待挣扎,双手已被侍卫制住。\r

「曹操,陛下面前,你敢擅用刑罚?」他兀自顽抗,只是不服。\r

「丞相……」献帝嗫嚅着,实在想帮这忠臣一把。\r

曹操轻轻一咳。\r

献帝心中一凛,已明白他不快。于是默然。\r

「本相代陛下草拟诏书。」曹操朗声道,「尚书郎听好:太中大夫孔融昔在北海,见王室不静,而招合徒众,欲图不轨。及与孙权使语,谤讪朝廷。大逆不道,宜极重诛……」\r

曹操瞥一眼孔融,有讥讽之色一闪而过。又续道:「……着,即刻枭首弃市[6],三族同罪[7]。其家宅产业交大司农[8]处置。」\r

孔融呆住,连挣扎也忘记。\r

曹操接过尚书郎所录文字,略一过目,便捧给献帝。\r

「诏书已成,请陛下用玺。」\r

献帝不忍:「丞相,罪在孔融大夫,何必连累亲族家眷。」\r

「请陛下用玺。」他只是重复。一字一字,抑扬顿挫。不容置疑,没有余地。\r

已是退无可退。\r

献帝只得捧起玉玺,压在诏书末端。\r

「好!」曹操大笑。将诏书一卷,掷在孔融眼前,「依陛下诏令,将孔大夫带出去吧。」\r

侍卫从命。架起孔融,推向殿外。\r

孔融嘴上只顾怒骂:「若能清君侧,振朝纲,区区一命何足惜!曹贼以下凌上,公然颠倒朝纲,自古大奸大恶者,无出其右!可惜满朝文武,或尸位素餐,或苟且偷安,竟无一人胆略堪与孔融比肩!无一人敢仗义执言,诛杀此贼……」\r

曹操恍若未闻:「尚书郎,再拟诏书:江东孙氏,三代蒙受皇恩,世袭吴侯封号,并守六郡。而今天下未靖,朕心烦忧……」\r

群臣垂首,暗地里眼神交换。或羞惭,或忿然。人人各有心思,只是不敢做声。\r

昔日董卓残暴尤胜曹操,不也死在司徒王允刀下。难道当世再无智勇双全的英雄,如王允杀董卓,尽诛奸臣贼子,澄清宇内?\r

连献帝也转着同样念头。\r

夏侯惇分明看见众人脸上的神色。阴晴各异,都是内心蠢动的倒影──这群豺狗,一个个贪心不足。若无曹操,皇子皇孙流离失所,早不知被哪路诸侯杀尽。国之不存,还论什么君臣大义。\r

殿外,孔融怒骂声犹自不绝。与曹操的语声混作一处:「……吴侯不朝天子,不纳贡奉,拥兵自重。进而割据一方,自成一国。皇叔刘备,于荆州作乱而事败,戴罪南逃,却得吴侯包庇。种种行径,令朕心寒。今着丞相曹操率军南下,讨伐孙氏一门,收回扬、荆二州,是为薄惩……」\r

尚书郎运笔如飞,顷刻写就数百言。终在搁笔的一刻,殿外孔融骂声戛然而止。\r

人人心惊。\r

片刻,侍卫返回。双手捧漆盘,奉上孔融头颅──人虽已死,双目犹自大张,怒容仍在。\r

当真死不瞑目。\r

「可。」曹操颔首,又吩咐,「传头颅与诸位大人过目。」\r

堂下百官立时变色。那颗头颅送到眼前,或不忍,或惊惧,或嫌恶,人人不能自抑。\r

曹操淡定如故。双手捧诏书,一步步行近御座,递与献帝眼前。\r

「请陛下用玺。」\r

献帝不愿,勉强做最后的挣扎:「丞相。兵者,凶器也。发兵并非小事,不如从长计议。」\r

「陛下。」曹操淡淡一笑,「可还记得车骑将军董承与董贵人?」\r

一句话,说得献帝悚然心惊。\r

那是一次最惨烈的教训。彼时刘备寄居许昌,为摆脱曹操挟制,献帝以「衣带血诏」[9]之计求助刘备。以为天衣无缝,结果却落得满盘皆输。车骑将军董承丧命,其女董贵人身怀六甲,也未能幸免。临行刑时惊恐难抑,小产下一名成形的男婴。\r

一尸两命。\r

那不曾见过这世间一眼的小皇子,他知道自己是真龙天子的血脉,是凤子龙孙吗?\r

这深深扎在献帝心中的恐惧之刺,一碰便痛入骨髓,无力拔除。\r

「昔日的董承,今日的孔融,他日的刘备。」曹操不紧不慢地说着,「蛊惑圣听,祸乱朝纲。不除此等奸佞之徒,天下永无靖。」\r

孔融头颅在百官面前展览过,又送至案前给天子御览──血已流尽,长须浸成赤红,脸色却分外的白。双目直视献帝,似有未尽之言。\r

「请陛下明辨是非。」\r

不,他不是陛下。他只是一枚印章,用来证明曹操的「大义」。献帝没有选择。\r

玉玺终究是落下了。硕大的篆字,印在诏书尾端。\r

「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」。八个字,殷红如血。\r

献帝只觉得眉宇间酸楚难耐。拼命忍了又忍,强抑到生痛。\r

这是被逼着拗断自己唯一的臂膀。大汉三百年,有哪个皇帝零落至此?\r

时也,命也。夫复何言。\r

献帝起身,意态索然:「朕实在疲了。余事不再朝议,上表丞相即可。」不待百官叩拜礼毕,便转身欲去。临行又忍不住回望,欲言又止。\r

曹操在百官之先,拱手相送。礼节恭敬,却掩不住眼角眉梢的志得意满。\r

献帝只觉得凄凉。\r

大概不记得了吧?昔日初相见时。将自己从兵荒马乱的洛阳救出,率领诸将持臣子礼,一路护送往许昌。又献上诸般衣饰、杂物,照顾得无微不至。\r

「诸般御杂物皆先皇所赐。臣之父、祖不敢亵渎,供奉于庙堂之上,勤加拂拭。此番献于陛下,正是物归原主。」\r

献帝在颠沛流离中长大,又碰上董卓狂暴残虐,终日惶惶惴惴,早已不知安乐为何物。正是曹操,令献帝窘促的生活霎时间丰富起来。有尊严,有温饱,还有琴棋书画,文章兵法。皇室子孙该学的,终于都可以安心精研。\r

甚至,还有欢声笑语。\r

「陛下可曾享过庶民之乐?」他曾将幼年的献帝抱在马前,沿古道缓步而行。「臣年幼时,飞鹰走狗斗鸡跑马,什么都玩过。」\r

他给献帝讲幼时的趣事,说那时的玩伴。反应慢又爱炫耀的袁绍出身显赫,而今已是冀州牧。其弟扬州太守袁术个性狂傲,但头脑不灵。在洛阳时一起偷新娘子[10],互相拖后腿。袁绍为此恼羞成怒……听得献帝应接不暇。\r

扎营休息时,他教献帝爬树摘枣子。又用枣子做弹丸,戏弄过路将士。惹得夏侯惇将军大怒,也爬到树上,将他们两个都活捉下来。\r


  请收藏:https://bmpbook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