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看着那位作揖认错的读书人,经生熹平当时在穗山之巅其实很伤感。

然后是亚圣在其他事情上认错,老秀才也认错了,好像人人都有错。

所以经生熹平此刻对左右说道:“只管出手,我会收拾残局。”

左右说道:“给个确切地点,文庙禁制太多,我懒得找。”

经生熹平一挥袖子,两粒光亮一闪而逝,帮忙带路。

两位飞升境老修士,一个身在泮水县城,被群星拱月,谈笑风生;一个在鹦鹉洲,正在关起门来,与山上好友议事,如何在桐叶洲挣钱,建立下宗,各取所需,相互帮衬。

如果他们今天参加了文庙议事,知道了五位书院山长是怎么离开文庙大门的,做事肯定会谨慎许多,更会小心说话。

左右站起身,摘下佩剑,猛然拉开,剑鞘与长剑一分为二,一左一右,分别去往泮水县城和鹦鹉洲两处。

左右为难,先砍哪个?

渡船离地颇高,天风吹拂,不是神仙客,也像云中人。

陈平安笑着打趣李槐:“游学这么远,还跟裴钱一起走过江湖,就没有遇见心仪的女子?”

何谓心仪,大概是人海熙攘,惊鸿一瞥,再难忘记。

李槐摇头道:“没呢,我长得歪瓜裂枣,相貌随我爹,女子只要眼睛没瞎,都瞧不上我。这点自知之明,我还是不缺的。就算我想要被骗钱骗色,也没那家底和美色啊,所以有一点好,以后真要有女子喜欢我,肯定是真心喜欢我。所以急什么,耐心等着。”

其实李槐模样不差的,一个浓眉大眼的年轻后生,长得怎么都能算周正。

嫩道人感慨道:“公子真是谦虚得可怕。”

柳赤诚点头附和道:“我第一次见着李公子,就觉得龙章凤姿,天质自然。”

酡颜夫人想起春幡斋的米裕,突然有些明白,自己为何与陈平安的关系一直半生不熟了,原来是差这个。

对于嫩道人和柳阁主的“肺腑之言”,李槐就没当真,骂我不重,夸我更轻。

只说骂人,真正有气力的,不在书上,也不在山上,还是家乡那边的村骂最厉害,偶然一两句,就能戳得人好些年抬不起头、直不起腰,挑水都得拣选人少的时候出门。

李槐趴在栏杆上,怔怔出神。好像自己的人生,总是莫名其妙、措手不及的,让他只能脚踩西瓜皮,滑到哪里算哪里。

小时候,只是觉得学塾的齐先生是个传授学问很严厉、平时又很好说话的教书先生,就是穷了些,不然能连个媳妇都没有?

所以那会儿的李槐,小小年纪就打定主意,以后跟着爹娘下地干活,上山砍柴烧炭,去龙窑当学徒都成,就是千万不能当教书先生,这不是一只能让人吃饱的饭碗啊。

后来才知道,原来齐先生学问比想象中要大很多,是儒家七十二书院的山长,更是文圣老先生的嫡传弟子,还是大骊国师崔瀺的师弟,齐先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读书人。

了解越多,就越觉得他了不起。

与董水井和石春嘉分别后,只有他和林守一选择出门远游,追上了陈平安和李宝瓶。

山山水水的,大白天的,瞧着挺好,一到晚上,就黑咕隆咚的,看着吓人。

草鞋换了一双又一双,手脚都是老茧。

李槐从没有跟谁说过,当年跟着林守一出门,在赶上陈平安和李宝瓶之前的那段路上,他念叨最多的一句话,就是让林守一一遍遍发誓,哪天他李槐反悔了,要回家,你林守一一定要陪自己一起回家。

后来遇到了阿良,那个戴斗笠牵驴的邋遢汉子,怎么看都会被朱河随便一拳撂倒在地上,滚来滚去。

很多时候,李槐觉得阿良说话那么欠,跟郑大风一路货色,一看就是那种家里床铺底下有木箱的人,里边说不定就会装满了妇人的衣裙、肚兜,都要担心阿良这个嘴巴没把门的,不小心哪句话惹恼了朱河,毕竟朱河是福禄街那边走出来的人,讲究多。

所以李槐才会一直帮着打圆场,自己年纪小,说话不着调,朱河总不好动手打人。

阿良来得神神秘秘,走得又没头没脑的,然后在路边还遇到了大白鹅、于禄、不客气。

那个不客气,长得很可以啊,得有两个李柳那么好看吧,一看就是不愁嫁的姑娘,可惜林木头竟然还是一门心思喜欢李柳。

李槐就想不明白了,他姐是给林木头灌了迷魂汤?

崔东山当时说陈平安就是他先生了,李槐一头雾水,总觉得这些外乡人的脑子都拎不清,你咋个不认爹?

爹娘去了远方,搬家了。

姐姐在狮子峰当了山上的神仙。

爹娘在山脚开了间铺子,生意不错,省吃俭用,没什么大开销,听说娘亲这次回到家乡,在街坊邻居那边说话都硬气了,嗓门大了很多,带着姐夫一起回了娘家,如今都敢挑三拣四了,不是嫌弃掌厨的小姑子,一顿饭做得油水不够,不然就是笋干老鸭煲嚼着不够筋道,鱼肉略带土腥味。

最要好的朋友裴钱,她好像突然从一个小黑炭就变成了个大姑娘。

李槐直到现在,还是不确定裴钱到底是哪国的公主,怎么就落难民间了,怎么就给陈平安顺手捡着带在身边了?

天下大乱了,天下太平了。郑大风不在落魄山看大门了,杨老头不在了。姐姐嫁人了。陈平安当上隐官了。

剑气长城,被老瞎子收了徒弟,挡都挡不住,踹都踹不走,他李槐细胳膊细腿的,能跟谁说理去?当时陈平安又不在身边。

从来不知道个为什么,反正事到临头,就得过且过,不然还能如何。

不过李槐觉得自己很幸运,所以一直提醒自己要惜福。

陈平安说道:“知道自己的斤两,碰到难关,不怨天尤人,这就叫平常心,这一点大概是随你爹,平时不明显,其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。”

李槐听着开心,不过嘴上还是说道:“得了吧,我就是窝里横,外边。”

印象中,陈平安好像很少骂人,也很少夸人。

在一处街道,另外那个陈平安,一样没骂人,就是丢着石子。

鳌头山,刘聚宝和郁泮水两位修士,自然是以阴神远游姿态在此碰头。

事先询问过董老夫子和经生熹平,真身留在文庙、阴神出窍一事得到了文庙那边的许可。

董老夫子还难得开了句玩笑,说文庙这边不敢耽误两位财神爷挣钱。

皑皑洲刘聚宝,一天到底能够挣着几枚神仙钱,一直是浩然天下的一个谜。

比如这次议事,刘氏夫妻双方,就都没闲着,妇人去了鹦鹉洲包袱斋,刘聚宝更是早已暗中花高价买下了整座山头的府邸,只等议事结束,再对外公布此事。

刘氏接手鳌头山后,各个府邸的瓜果酒酿明显都好了不少,尤其是那水八仙,滋味清绝。

文庙这边乐见其成,除了既有的问津渡,文庙建造其余三座临时渡口的开销,都已经回本,还有赚。

刘聚宝心中已经有了计较,山上很快会打造出鳌头六景,两个弈棋处,一处是少年姜太公的守擂处,另外一处只等悬挂匾额的凉亭,傅噤、林君璧、郁清卿,都可以拿来宣扬,至于那个蒋龙骧就算了,太跌份,不招客,还容易赶人。

此外还有张文潜领衔的诗词题壁,多达数十人联袂题诗花押,群贤荟萃。

有画家老祖师的一幅水陆画,赭红配绿色,色彩绚丽,各色人物五百余位,琳琅满目,各有千秋……以后凡有仙师游历、议事文庙,必然下榻鳌头山。


  请收藏:https://bmpbook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